听新闻
放大镜
重新踩上人生的“高跷”
2025-07-10 08:43:00  来源:宿城检察网

  时隔一年,再次见到章红梅(化名)时,她已经在新设立的“董王高跷”传习所里当起了指导老师。虽然失去右腿的她已无法亲身示范,但那份对高跷技艺的热爱与理解,正通过她的教导,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孩子们。

  “董王高跷”起源于明代,因其历史悠久、风格独特而成为宿迁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之一,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章红梅是该非遗项目第19代民间艺术传承人,曾获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、“双千工程”人才培养对象。

  2023年1月,章红梅在为村民公益表演时意外摔落后被紧急送往医院。经医院诊断,章红梅右膝多处韧带撕裂并伴随半月板损伤。医院对章红梅进行关节镜下手术,术后因创口炎症,医院再次进行伤口清创缝合手术。一个月后章红梅出院。

  “手术后右腿越来越痛,创面溃疡肿胀,腿骨都露出来了,肌肉大片坏死……”回忆起那段日子,章红梅仍心有余悸。当章红梅再次找到主治医生时,对方却坚称“手术没有问题”。求治无门的章红梅拖着病体辗转徐州、无锡等地,最终被诊断为右小腿创伤后感染、骨筋膜室综合征、腘动脉栓塞及神经损伤等复合病症,如不及时截肢将面临生命危险。2023年7月,为保性命,章红梅不得不接受右小腿截肢手术。

  截肢之痛和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让章红梅的生活陷人困顿。更令她绝望的,是再也无法踩上心爱的高跷。

  章红梅认为,自己的右小腿被截肢,是初次手术时医院医生操作不当所致。她多次前往医院主张权利,要求解释和赔偿,均遭到院方拒绝。

  此时“董王高跷”队的活动也因传承人的伤病而陷入停滞。这支曾活跃在乡邻婚丧嫁娶中的队伍,鼓锣生锈,跷杆蒙尘。更让章红梅揪心的是,非遗传承面临断代危机--年轻一代外出务工,愿意学习高跷技艺的人越来越少,如今连基本的表演团队也难以维系。

  2024年3月的一次座谈会,让事情出现转机。宿迁市宿城区检察院在与乡村振兴局的交流中,发现了章红梅维权受挫的线索。在走访章红梅后,检察官耐心向她介绍了检察机关支持起诉职能,指导她收集关键病历资料,并鼓励她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  2024年4月6日,章红梅向宿城区检察院递交了支持起诉申请书。该院随即组建了由民事、公益诉讼、控申等多部门干警组成的专案组。

  “此案意义远超个案维权,它关乎非遗存续与弱势群体的系统帮扶,必须综合履职,办出高质效。”宿城区检察院检察长柳梅在听取案件汇报时要求。

  “查明初次手术是否存在过错是本案的关键突破口。”案情分析会上,专案组检察官形成一致意见。围绕这一核心,专案组迅速行动起来:一方面,协助章红梅系统收集初次手术医院相关诊疗资料等证据,并咨询多家医疗机构专家意见。另一方面,申请医疗损害司法鉴定。

  最终,多方专家一致得出“截肢后果与初次不当诊疗行为存在高度关联性”的倾向性意见;医疗损害鉴定也认定章红梅构成八级伤残,初次手术医院医疗行为存在过错,是造成患者伤残的主要原因,

  2024年5月,检察机关向法院递交《支持起诉意见书》。5个月后,章红梅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结果:法院认定院方存在严重过错,是导致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,应由院方承担赔偿责任,判决院方赔偿章红梅各项损失合计人民币 65 万余元。

  针对章红梅面临的身体残缺、康复压力及生活难题,检察机关联动各方构建帮扶体系,邀请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疏导,并协调为其安装假肢助力身心康复。

 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,章红梅又重新“站”了起来。然而,要让“董王高跷”这项非遗技艺真正重新焕发生机、代代相传,仍有赖于多部门协同发力,形成长效机制。针对本案反映出来的非遗传承人技艺传承及安全保障问题,检察机关依法向文化主管部门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,提出建立“传承人安全保险制度”、设立“技艺抢救专项资金’等5项具体建议。

  收到检察建议后,相关部门迅速行动:完善非遗传承人技艺展演保险配套机制,拨付 13万元专项非遗保护资金,挂牌设立“董王高跷”传习场所,妥善安排章红梅在传习场所开展教学,并成功吸纳28名青少年加人传承梯队,为百年技艺的延续注入新生力量。尤为重要的是检察建议书中提出的相关举措,被地方人大常委会采纳,正式写入新出台的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》,为地方非遗项目的安全传承构筑了坚实的法律屏障。

  编辑:刘施洋